新兴市场的投资探险

亚洲

中国:分辨误解和现实

富兰克林邓普顿研究院院长 Stephen Dover 消除对于中国经济及其金融体系的五大误区。

对许多西方人而言,中国依然是个谜。对许多外国人而言,其语言、文化和历史仍旧充满了神秘色彩。1982 年,本人很荣幸,成为第一批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美国人,最近 40 多年经常在中国旅游、工作和投资。

我在本文中着重论述了对中国经济及其金融系统的五个误区。我希望这些更贴合现实情况的看法,能够帮助投资者对投资中国的机会和风险作出更好的理智判断。

误区一:中国是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体

对中国快速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最大误解,可能是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出口促成的。实际上,历史上所有成功的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都将其经济成就主要归功于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进出口给予各经济体进入更大市场的机会,可以获取技术知识、低投入和强劲的竞争力,这一切都为经济进步提供支持。但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发挥了国内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归功于大规模调动储蓄进行投资。

中国的出口份额相当有限,其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 19%。[1] 与巴西或印度的比例大致相同,略高于日本。中国的出口占 GDP 比例,比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南非、土耳其或英国等国家低整整十个百分点,也低于俄罗斯 (25%) 或者世界高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只有与出口仅占 GDP 10% 的美国相比,才能给中国贴上“以出口为主导”的标签。[2]

按价值计算,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去年商品出口超过 2.7 万亿美元,超过美国。[3]全球出口的商品和服务中,十分之一来自中国。但中国巨额出口的纯美元价值不过是印证了一个基本点:中国是大型经济体,出口量大,但出口只占国内经济的一小部分。

自 1978 年邓小平推行市场改革,调动了大量储蓄进行投资,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中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但中国的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体量确实庞大,两者均占GDP40% 以上,大约是最发达经济体占比的两倍。[4]

投资住房、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以及制造业,是中国五十年来长期保持高增长的关键动力。中国快速发展的前三十年中,资本积累和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近十几年,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生产率增长放缓。此外,对过度投资和世界贸易增长放缓的担忧,引发对中国战略增长计划的重新思考。

误区二:中国是个富裕国家

尽管中国拥有新兴的中产阶级以及许多富庶家庭,但它仍然是中等收入国家。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 2020 年的人均收入刚刚超过 10,000 美元,是二十年前的十倍,令人瞩目。但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只有欧盟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

有人常将中国与富裕国家混为一谈,因为它的整体经济规模确实很庞大。按相对价格(购买力评价基础)进行调整后,中国现在的年GDP与美国或欧盟不相上下。但中国人口是美国的 4.4 倍。中国的财富也非常集中,分布在沿海大城市,而西部地区则更贫困,有待进一步发展。

按人均收入计算,中国仍在追赶发达经济体的生活水平,这就使其在向增值链攀升,达到目前美国、日本或西欧水平的同时,仍旧能够快速发展。为此,中国必须不断适应和发展,将大量的资源从制造业和建筑业转向服务业,发展尖端技术领域。与此同时,中国的领导层已将收入公平作为主要目标。这就需要中国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共享财富之间进行经济再平衡。

误区三:中国经济再平衡

中国正在进行经济再平衡,从高储蓄和制造业拉动投资转向消费和服务业。事实上,中国正在努力,但尚未取得必要的进展。

某种程度上,中国决策者面临着“鸡和蛋”的问题。他们明白过度投资很低效,尤其是房地产。但是投资和建筑业能够实现GDP和就业的高速增长。而中国不愿意以牺牲高速增长和就业为代价,即便是短暂的,这就使得他们很难摆脱当前的经济发展基础。

诚然,蓝图很明确。由于中国在降低储蓄和投资,因此必须提高消费在 GDP中的占比。但是提高消费水平并非易事。由于缺少发达经济体常见的教育、退休和其他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家庭一贯坚持储蓄。此外,中国通过刺激消费和提高出口的双循环模式,来抵消投资过低的影响,也存在挑战。更强劲的消费需要更高的工资以及收入在GDP中更大的占比来支撑,而中国在贸易商品领域的出口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会因此受到影响。

简言之,尽管中国旨在实现经济再平衡,但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

误区四:外国公司正在退出中国

第四个误区是,受贸易争端、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的影响,传说外国公司正大量退出中国。而现实并非如此。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但没有现成的替代方案。实际上,随着过去一年全球经济复苏,对中国制造的商品需求量飙升,2021 年,中国出口量增涨近 30%。[5]疫情引发的航运延误,更多发生在美国,去年,进出中国港口的延误情况已经很少了。但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上海及其港口目前关闭,使情况有所改变。

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 (FDI) 的吸引力依旧很大,去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中国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相比疫情前增长了 40% 以上。去年,中国获得全球五分之一的直接投资。[6]

各种调查结果也反映了外国对中国的投资兴趣。根据美国商会在 2021 年中期进行的调查,60% 的美国和欧洲公司计划增加他们在中国的投资。接受调查的 300 家美国公司,没有一家将其业务从中国迁回美国。不到 10% 的欧洲公司计划减少在中国的业务运营,为历史最低值。

误区五:中国限制入境投资

最后一个误区是,中国避免外国资本进入市场。之所以有这种想法,部分原因是美国(或欧洲)和中国监管机构就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有关的信息披露要求存在分歧。

现实是,资本市场的划分更多是单方面的行为;美国和欧洲资本市场对中国公司的吸引力在逐渐降低,但中国在入境投资方面没有采取类似策略。

选择性地放开在华外资所有权的监管,一直是保留和吸引新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因素。近年来,中国已减少了限制外商投资或是外资所有权的产业、行业或是企业的数量,最近的一次放宽准入政策发布于上个月。例如,去年中国监管部门允许美国主要投资银行开展托管业务,并可全资控股其在岸投资银行。

另外,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最近推出《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的一个关键方面是支持境外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或者扩大其在中国合资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另一个目标是开发适合中国养老基金的投资产品和策略,体现了中国鼓励境外机构长期投资的意图。

这些举措也向金融以外行业释放出强烈信号——中国欢迎外国投资,同时鼓励为中国居民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

西方仍然对中国存在误解

中国的经济处于转型期,正在努力应对扭转以不可持续的投资(房地产首当其冲)促进增长的局势所带来的挑战。这个工作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但中国似乎不希望让经济遭受短期的痛苦,这就阻碍了中国顺利转型,也会妨碍其长期目标的实现。

然而,中国并没有与世界背道而驰。中国仍致力于与全球保持经济、金融和政治的往来,其最近的经济表现和政策措施可以证明。中国仍是一个谜,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经济强国和投资目的地,误解不足以概括这些问题的本质。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幸运饼干并非中国特色,但“红包”是的。

 

Copyright © 2022。富兰克林邓普顿。 版权所有。

本文件由富兰克林邓普顿编制。本文件并不是广告。本文件只作参考用途,并不构成要约或招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公众认购或出售任何投资项目。本文件所载信息不应被视作为投资、法律、税务或其他建议,亦不应作为作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依据。个别证券的提述并不构成或不应被视为购买、持有或出售有关证券的建议,而任何有关个别证券的信息(如有)并不能构成依据足够去作出投资决定。  本文件并不构成富兰克林邓普顿、其关联公司及人士、其高级人员、职员或董事在中国进行任何商业活动。

本文件所载之评论、意见或推测乃根据或取自相信属可靠的来源。富兰克林邓普顿及其管理团队已专业谨慎及勤勉地收集及处理本文件中的资料。 然而,富兰克林邓普顿并不保证资料的準确及完整性。 过往数据可能不时经数据提供者重新调整。 富兰克林邓普顿将不会对任何使用本文件的人士或其他人或机构就本文件所载的不正确之处或任何内容上的错误或遗漏承担任何责任,不论导致该等不正确,错误或遗漏的原因。

投资附带风险,过往业绩不代表或不保证将来的表现。本文件中所表达的任何估计或预测概不保证将会实现。所表达的任何观点均为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组合管理团队的观点。 本文的基本假设和观点可因应情况修改而不作另行通知。 任何对经济、股市、债券或不同市场的经济趋势的预测或推算,并不一定代表将来或可能的表现。富兰克林邓普顿、其关联公司及人士、其高级人员、职员或董事对任何因使用本文件或其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概不负责。

在取得富兰克林邓普顿的事先书面同意前,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派发或发表本文件。本文件可能在某些地区限制派发。任何人士管有本文件应就有关限制详情征询意见,并遵守该等限制(如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资料来源:“2011 年至 2021 年,中国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份额” ——Statista。

[2] 出处同上。

[3]资料来源:“2022 年各国出口”——《世界人口综述》。

[4]资料来源:Zhang, L. 等发表《中国的高储蓄:推动力、前景和政策》——2018 年 12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论文》。

[5]资料来源:“由于出口强劲,中国在 12 月份和 2021 年实现创历史新高的贸易逆差”——路透社 2022 年 1 月 14 日。

[6]资料来源:“2021 年,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激增”——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Tianlei Huang (PIIE) 与 Nicholas R. Lardy (PIIE)。2022 年 3 月 29 日。

掌握最新消息

在您的收件夹接收部落格的更新

关注我们

打开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搜索以下微信号,即可关注我们。

微信号:franklin-templeton

Leave a reply

您的电邮不会被公布。 有标记的为必须填写项。